文章摘编如下:
打造包容性经济,在经济体内部是以基建实现互联互通,城乡共同发展;在区域和全球是以平等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惠及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经济体。FTAAP构想是目前为止最具包容性的亚太区域合作倡议,将兼容本地区TPP、RCEP等各种区域合作框架。它与中国倡议和倡建的“一带一路”、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一样,着眼于建立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框架,是“丝路精神”的辐射。
首先是发展理念。以一个后发国家发展成可预期的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从未试图领导什么“俱乐部”。“中国的发展起步于亚太,得益于亚太,也将继续立足亚太、造福亚太。”习近平在演讲中再次阐释中方“命运共同体”理念;而强调灵活性、渐近性和开放性的APEC,则在开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上与中国理念高度契合。
1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菲律宾马尼拉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晚宴。这是晚宴前,习近平与各成员经济体领导人、代表及配偶合影。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与WTO、TPP这一类“谈判+法律”的传统区域经济组织不同,APEC运作方式为“协商+自主行动”,能避免旷日持久的谈判和对各成员内部经济的强制性冲击,准入门槛富于弹性,收益回报立竿见影,高效且体现了自由和包容。基于理念差异,FTAAP在操作层面并不排斥TPP。
其次是现实利益。中国在FTAAP中所能发挥的互通互联互惠作用毋须赘言,金砖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工具将为FTAAP注入可观动力。已演化为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的“一带一路”涉及全球GDP的三成,与亚太自贸区、“欧洲复兴计划”互开宽阔的对接窗口,会极大拉动跨洲际基础设施建设,激发投资和消费市场潜力。
无论是未被TPP吸纳的区域内欠发达经济体,还是纠结于TTIP马拉松谈判的欧洲,都能马上分享到更多实惠。
然后是治理形势。树立亚洲新安全观、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倡导包容发展,是中国参与领导亚洲、亚太乃至全球治理的基干。有别于二战后划定的国际政经、防务体系,新世纪的“中国方案”处处体现平等和开放。
人们通过国际事务危机应对和前瞻预判,倾向于认同旧秩序需要改良,并对中国以经济作为推动规则演化持欢迎态度。中国业已完成“与国际接轨”和“做好模范生”阶段,正以亚太作为舞台,承担起领导者和改革者的角色,其目的在于“做绩效”,而非“争胜败”。
以全球视角看本届APEC会议,对FTAAP的这三重考虑可归入一个双向议题:中国在努力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周边环境,世界又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旧秩序在应对经济危机和恐怖主义时已暴露出明显弊端,基于意识形态、文明形态差异而制造的沟壑难平、悲剧不息。接踵而来的G20与APEC两场峰会,均体现出人们对包容性的呼声超越了针对性,而这一呼声显然不仅限于经济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