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站在新加坡滨海湾(Marina Bay),由犹太建筑师萨夫迪(Moshe Safdie)设计的三大幢巨厦,如三名巨人并肩站立,迎向海风,以头共顶一艘象征海港的船只,悄悄取代了海湾对面的白色马狮龙雕像,变成了新加坡地标。十年前,这三大栋高楼还不存在,我眼前这道新加坡风景尚未出现在海面上。
新加坡这几年的人口政策与产业方向,令这座城市国家有了巨幅的改变,经济成长显而易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跃为全球第七位,高楼处处起,新移民不断涌入,人口爆增为六百万,政府刚刚宣布还将继续迈向七百万,引起当地人的骚动不满,因为随着经济起飞,物价房产同时涨得所有人受不了,生活压力高到沸点。
九月,昂山素季平生第一次造访新加坡,不同一般政治领袖临去前总要美言几句对方国家,她却说,虽然新加坡值得缅甸借鉴的地方很多,但新加坡也可以向缅甸学习“一套更轻松的生活方式,以及更温暖更紧密的家庭关系”。对她来说,物质成就不完全代表国家成功。她期待她的国家“能得到更多”。
连新加坡备受称赞的教育系统,昂山素季也有意见,她认为新加坡教育机制培养出优良的劳动力,问题是:“劳动力的目的为何?工作的目的为何?物质富裕的目的为何?人类的终极目标为何?这一切真是我们全部人通通向往的吗?”
甫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的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似乎呼应了昂山素季对新加坡的提问。新加坡青年导演陈哲艺借一个菲佣进入新加坡家庭工作的普通故事,说出新加坡整个国家的身世,温柔而动人。1965年才创建的“国家”,其实就是一座建在岛屿的城市,缺乏任何天然资源,四周围绕未尽友善的邻国,新加坡国民怀抱强烈不安全感,战战兢兢,拼命工作,终于摇身为全球前五位金融重镇,却造成一整代父母无法“在家”,必须外请菲佣来看顾自己孩子。而这个千里迢迢来到新加坡照顾别人家孩子的菲律宾女人,自己亦遗留一个孩子在家乡,托付他人照料。
经济光环看似光鲜诱人,背后往往是沉重的庞大代价。在前途不明、民生衰微的创国当年,这份代价也许是国民全体愿意咬起牙来支付,以换取今日的安定繁荣。现在,新加坡人民有资格渴望得到昂山素季口中的“更多”。(作者:胡晴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