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了寒冬,供暖不免又成为南北纷争的话题。北方有暖气供应还好,南方朋友就不免在电话里抱怨说,他们过得“又冷又孤独”。
今犹如此,何况古人。有个冬天,朋友送诗人孟郊一些木炭,他写诗感谢说:“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诗未必佳,但确实是饱尝过寒冬僵卧滋味的人才会说的话。拥着火炉烫酒、吃烤肉的气氛,是富贵人家的专利权。
火炉之外,富贵人家在秋冬季还会用到一种特别的器具———熏笼,用以薰香、取暖。
十几年前,有人发现了林则徐题扇面的一组咏《红楼梦》人物诗,共十二首,可谓英雄风流。其中第六首题为“晴雯补裘”,首联云“熏笼斜倚鬓蓬松,寻把裘裳仔细缝”。说起来,晴雯之病就是打这“熏笼斜倚”而来。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叙,晴雯、麝月冬日晚间服侍宝玉,“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睡也在熏笼上。后来麝月开了后门出去,晴雯想吓唬她,“也不披衣,只穿着小袄,便蹑手蹑脚的下了熏笼,随后出来”。她没穿棉袄长衣,打扮得“跑解马”似的,被风一吹,只觉侵肌透骨,不禁毛骨森然,自思:“怪道人说热身子不可被风吹,这一冷果然利害。”回来重新睡下后“因方才一冷,如今又一暖,不觉打了两个喷嚏”。在那么暖和的地方待久了,汗毛孔全都张开,到外边被寒风一吹,不病才怪,于是就有了后文“病补雀金裘”一段情节。
熏笼又叫“薰笼”,是由薰炉和罩在外面的箱笼组成的一种器具,起初作用是薰香或烘干衣物、被子。这种东西战国时已经出现,历代又有篝、墙居、竹火笼等叫法。薰炉以青铜等金属制成,笼子则用细竹篾编成。后来讲究的,就在笼上涂漆、加上金银或彩色绘饰。皇宫、贵族之家所用的薰笼,分工尤其详细。晋人所著《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所用器物,就有漆画手巾薰笼、大被薰笼、衣薰笼等多种。
唐代王建有一首《宫词》说:“雨入珠帘满殿凉,避风新出玉盆汤。内人恐要秋衣着,不住熏笼换好香。”宽敞高大的宫殿宜于消夏,却难以保暖,即使贵为皇帝,冬天过得也不舒服。冷天洗个热水澡出来,穿上薰得香喷喷、烘得暖乎乎的衣服,多么熨帖!
据唐人描写,有一种专用的小薰笼可以放在床上薰被。白居易《后宫词》写失意宫女:“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宫女盼望君王临幸,可是听得前殿传来歌舞之声,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分明已另有他人。红颜犹在,君恩已断,长夜漫漫,无心睡眠,何其不堪!唯有这个薰笼,给“又冷又孤独”的宫女多少带来一丝安慰和暖意。
到了明清时候,富贵人家仍使用薰笼,主要用于保温采暖。像《红楼梦》里所用的那种可以坐、睡的较大型的熏笼,一般用粗的竹竿或木料做成,形制多为方形,也称为火箱。还是在“勇晴雯病补雀金裘”那一回里,宝玉命将熏笼抬至暖阁前,“麝月便在熏笼上”。第二天麝月起来,说:“抬过这火箱去,再叫他们进来。”可见火箱即是熏笼。(作者: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