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对悟空与唐僧的关系已经进行过一番分析,这里,再从利益角度对二人的关系进行一点讨论,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并不冲突,而是互补的关系。把它们结合起来看,可以对二人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唐僧这人,除了”根红苗正“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优点,主要是有着执著的追求。另外,他对于师父的讲话和指示十分尊重,尽可能身体力行,不像孙悟空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虽然他只是一个凡夫俗子,在几个徒弟面前显得本领低微,还经常“不分好歹”,但作为取经队伍的领导,唐僧也还是可以的。最关键的是,如来、观音把他放在了这个领导岗位上,唐僧也有决心不折不扣地完成师父交给的任务。
明明不过是要到西天取得经书,再把经书送到东土大唐。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如来却规定要一步一步走着去。对这样的任务,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可能很难理解,在不理解的情况下也很难不折不扣地执行。你看孙悟空,直到第七十七回,还在那心里犯嘀咕,认为“这都是我佛如来坐在那极乐之境,没得事干,弄了那三藏之经!若果有心劝善,理当送上东土,却不是个万古流传?只是舍不得送去,却教我等来取。”怀疑如来其实舍不得把经书送到东土,还在想“若不肯(把经书)与我,教他把松箍儿咒念念,退下这个箍子,交还与他,老孙还归本洞,称王道寡,耍子儿去罢。”你看他的政治立场和组织观念都到哪里去了,真是自由散漫惯了。
唐僧则不同,对于师父的安排,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总而言之一句话:无条件地遵照执行。反正师父自然有师父的考虑,那不是咱的事情。
不过在执行师父安排的任务过程中,唐僧也有他的苦恼,而且是很大的苦恼。最大的苦恼在于,上方给他配备的人手,这些人不是没有本事,而是太难管教,都是虎狼一般的人物,论其实,比虎狼还要凶狠得多。几个徒弟长得也都不咋的,基本上是凶神恶煞一类,一路不知吓倒了多少人,其中孙悟空的形象似乎稍微好一点。其实,唐僧刚看到他们的样子心里也难免有点害怕,刚上路的一段时期,天天跟他们在一起,可能晚上也做了不少噩梦。不过后来长期相处,每天面对这几张脸,也就看习惯了。唐僧还要在别人面前为他们说好话,说什么“丑自丑,甚是有用”等等之类。这三个家伙,不仅长相不堪,“一个夜叉,一个马面,一个雷公”,而且经常大言大语、大声大气,害得唐僧经常要向人赔笑,说“他都是这等粗鲁,不会说话”。
当然,唐僧是有道高僧,这些对他算不了什么,都只是些面子问题、形象问题,不过是多向人赔笑脸,多做解释工作罢了。毕竟,如何有效地带领和整合这个团队,完成朝廷交办的取经任务才是最重要的。
由于孙悟空是唐僧手下最有本事的,也是最不听话的,因此,我们在这里重点讨论唐僧与孙悟空的关系。
◆唐僧对悟空并无好感
一开始,唐僧对孙悟空并没有什么好感,这也正常。唐僧不太喜欢孙悟空,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价值观的差异
唐僧是有道高僧,对佛经有精深的研究,他对学术研究有莫大的兴趣,喜欢探讨纯理论问题。在水陆大会上,唐僧是经过严格选拔确定的大会坛主,在台上讲经。这时,观音变成的“疥癞游僧”从听众席出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作为一般的听众,这么做很没有礼貌,这样的指责基本上属于砸场子的行为,把大会坛主从根本上给否定了。
唐僧却没有一点责怪的意思,而是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唐僧此时并不知来人是菩萨化身,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是因为对知识、对真理的强烈渴求在驱动着他。不管怎么说,唐僧是高级知识分子,是个文化人。而孙悟空,按他此前的表现,在唐僧眼中属于大逆不道之辈。他刚入师门不久,就一气打死了六个强盗,唐僧怪他草菅人命,他还说唐僧迂腐。按唐僧的标准,这样的弟子实在是不宜到西天去的。
(2)性格差异
唐僧的性格是“绵里藏针”,一方面,他似乎个性懦弱,经常被妖精唬得魂飞魄散。另一方面取经的信念强烈地支撑着他,他在取经这件事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动摇。孙悟空的性格则相反,属于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类型。成为唐僧徒弟没有多久,不过因为唐僧唠叨了他几句,就一声不吭溜走了,弄得唐僧既恼怒又惊讶。徒弟竟是这样的性格,与唐僧想象的和谐师徒关系的模式实在差得太远。
(3)本事差异
这一差异也是唐僧心底的痛。唐僧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而这个徒弟,虽然有点无法无天,却是真有本事。不仅大徒弟的本事高强,就是与二徒弟、三徒弟相比,师父的本事也太差了。徒弟太有才了,反过来说就是师父太无能了,这两者的关系是成比例的,所以,唐僧并不为悟空的才能感到莫大的欢喜。对这个大弟子,唐僧既不能在价值观上说服他,更无法靠自身的本事威服他。那师父的权威性在哪呢?说起来自己是师父,但其实似乎这个徒弟在自己面前的地位更高些,起码是自己没有心理上的优势。从利益的角度讲,师父对徒弟的依赖并不逊于徒弟对师父的依赖。这个徒弟在师父面前有时也确实不留情面,多次在公开场合说师父是“脓包”、“忒不济”,唐僧也是好面子、有身份的人啊,听了这话,你让他的脸往哪搁,你让他心里怎么想啊。
◆唐僧的领导策略:联合八戒、制约悟空
由于师徒在价值观、性格、本领方面的差异,加上徒弟在公开场合经常并不给师父以应有的尊重,因此,在取经行程的早期阶段,唐僧对孙悟空在心理上颇不接受,在感情上也不太喜欢。
由此导致的第一个反应是,他要对孙悟空加以控制,以树立和强调师父的权威。趁孙悟空负气离去的空当,观音送来了紧箍,并传给他紧箍咒。唐僧赶紧把这当成一件大事来办,“坐于路旁,育习那定心真言。来回念了几遍,念得烂熟,牢记心胸”。孙悟空回来后,唐僧不惜违背出家人不可打诳语的戒条,骗孙悟空戴上紧箍。悟空戴上紧箍后,唐僧在悟空并未犯错的情况下,立即念起紧箍咒,就是因为他意识到这是维护师父权威的一个重要资源和手段。
掌握了紧箍咒这个权力资源,唐僧找回了一点做师父的自信,觉得基本可以控制住孙悟空了。但实际情况还是有点出入。面对白骨精一次次的变化,孙悟空竟然屡次采取先斩后奏的做法,不顾自己的命令和告诫。这令唐僧觉得很没有面子。其实,孙悟空打白骨精的时候,心里是很顾忌师父念紧箍咒的,不过想到事业为重,认为师父的思想工作能做得通,他还以为“凭着我巧言花语,嘴伶舌便,哄他一哄,好道也罢了”。却不知道,唐僧对他这个大弟子一直就不满意。
在三打白骨精这一回,驱使唐僧做出赶走孙悟空的决定的,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还是感到这个猴子不听话,不好控制;第二点是觉得现在手下有八戒、沙僧,不见得就到不了西天。孙悟空说:“你不要我做徒弟,只怕你西天路去不成。”对此,唐僧并不相信,他说“我命在天”,认为地球不会因为少了孙悟空就不转了,反正他唐僧不怕。孙悟空的伤心就不用说了,他说师父“今日昧着惺惺使糊涂,只教我回去,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认为师父并不是真被白骨精给骗了,而是假装糊涂,想借这个机会赶他走。悟空此时与师父相处已颇有一段时间了,他这话应该不是没有一点来由和根据的吧。
以白骨精第二次变成的“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来说,八戒见了推测道:“师兄打杀的,定是她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悟空说:“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①白骨精第一次变成一个花容月貌的少女,先说要把“斋饭”送给唐僧等人吃,后来又谎称是给丈夫送饭,显然前后矛盾,基本属于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之类。其实识别这个妖精的变化并不需要火眼金睛,以常理推测,就可以判断出个八九不离十。相似的情况,在取经途中多次出现。
①白骨精第三次变成的老公公就说这个少女是他的女儿。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