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场,在会场,在办公室,在深夜的家中,涉嫌贪腐的官员被带走的消息,通过媒体的追踪报道,不断引起舆论的关注和热议。涉贪官员频繁落马,使得纪检机构的办案速度、规模、方式等纪录不断被刷新。令人目不暇接的反腐战果中,人们总会提起一个特殊的组织形式——巡视组。据媒体披露,很多官员的落马均与巡视组发现的贪腐线索有关。日前,谈到巡视组的工作,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深有感触:“巡视监督不是请客吃饭,不仅要有亮剑的勇气,还要有亮剑的本事。”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巡视组不是办案机关,不会查案,也不会抓人,但为什么让一些涉嫌贪腐的官员心惊肉跳、胆战心寒,就源于巡视组有着发现贪腐线索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这眼睛、耳朵,直接聆听来自基层、内部、群众的声音,捕捉不易被察觉的蛛丝马迹,进而,通过将线索移交给办案机关,最终亮出“反腐之剑”。因而,对于查出问题的官员而言,“巡视组”是一个躲不过的政治梦魇,而问题尚未暴露的官员,也不得不直面“巡视组”带来的政治压力和震慑。“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打老虎”的力度空前,“灭苍蝇”的风声正紧,使得很多地方的官场积习得以迅速改变。
在地方,谁最怕“巡视组”?有人会想当然地说:“贪官呗。”其实,认真研究一些反腐案例,可以发现,对一些涉嫌贪腐官员的举报由来已久。只是苦于证据不足,或者“官官相护”的人情交易占了上风。明明是举国瞩目、在地方也具有较大影响的案件,往往由于地方主管领导“和稀泥”、“捂盖子”,导致一些民愤较大的官员顺利逃脱了法纪追究。直到在巡视组过问下,这名主管官员落马,拔出萝卜带出泥,被掩盖已久的窝案、串案才得以迅速查处。这也是一些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多名成员接连被查办的重要原因。还有一名地市级领导,被群众举报多时,地方纪委介入的结果,是这位领导被“降级处理”,直到中央巡视组到来,朝花夕拾,旧案重提,这名领导才被宣布“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
由此看来,最怕“巡视组”的,应该是那些被举报多时、由于地方保护势力干预此前得出“没有大问题”结论的涉贪官员。巡视组的到来,拨开了地方人情的云雾,让个别徇私枉法的监督者首先落马,进而顺藤摸瓜,牵出一连串的贪腐旧案,使得社会舆论和公众增强了“贪腐必究”的信心,消除了选择性执法的疑虑。作为中央和地方纪检监察部门强力反腐的“侦察兵”和“先遣队”,巡视组正在惩治腐败、刷新吏治方面发挥着空前的作用。不管是“边巡视、边查办”,还是“先巡视、后查办”,人们有理由相信,巡视在继续,反腐败也会不断向深水区挺进。(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