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将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这份文件提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建立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人们注意到,这份意见还针对建制镇和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依据其人口规模,规定了不同的落户政策,并要求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政府抓紧出台具体改革措施。
观察人士指出,伴随着户籍改革深化,存在半个多世纪、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的“城里人“和“乡下人”户口身份识别将不复存在。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燕继荣认为,此举是“重要进步”,不再以城乡标准划分户口,体现了改革的公平和正义,将促进实现公民权益的平等和一致性。
对中国民众来说,户籍与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密切相关。目前的户籍制度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表现。随着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亿万农民进城务工,改革户籍制度的呼声不断。
到去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69亿,其中外出农民工是1.66亿。截至今年6月底,外出农民工已达到1.74亿。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国务院出台的推进户籍改革意见是“一份既有战略部署、又有可操作政策的文件,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具体体现”。
在他看来,文件具有指导性和纲领性,是对中国现有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一次全面、系统改革,在消除户籍身份歧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社会阶层流动的通道,有利于促进社会结构变迁,推动橄榄形社会的建立。”马晓河说。
事实上,过去十多年来,中国一些省市在户籍制度方面不断有改革举措。例如,山东省2004年出台深化户籍改革意见,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按照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来自新疆农村的潘婷是山东户籍改革受益者之一,她和两个儿子最近落户山东曲阜市,儿子今年9月就能够在曲阜当地的小学入学。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做出了购房落户的决定。”36岁的潘婷说。
根据曲阜去年出台的户籍管理改革规定,公民通过合法方式、途径获得住宅,具有房屋的合法所有权并实际居住的,本人及其共同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户籍制度改革被认为是中国正在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组成部分。燕继荣认为,户籍制度是基础制度,对国家法治和现代治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要把多年来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统一起来难以在短期内实现,需要推进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记者李来房 刘宝森)